“你看这米、面、油,电磁炉和被子,都是人家买哩,还有这桌子……人家照顾得可周到了,冬天在这儿住比在家还暖和。”日前,在襄城县王洛镇庙宋村,该村村民宋国陆指着自己的新家,高兴地对记者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王洛镇通过创新思路、统筹推进,积极破解贫困家庭危房改造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危房集中重建、集中管理的新路子。
宋国陆今年62岁,无儿无女,因为老宅年久失修,导致房屋成了危房,他只能常年寄居在自己兄弟家里。在这次危房改造过程中,庙宋村“两委”考虑到他家的情况,便把他接到了为贫困户集中新建的安置房,并悉心照料。
与宋国陆情况相似,王平安老人也一直寄居在侄子家。听王平安老人说,他家的房子是老式的土瓦房,一遇到刮风下雨,就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因为自己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久而久之房子便成了危房。
在王洛镇庙宋村,襄城县城开办和村“两委”多方筹集,共为贫困户集中新建了6间安置房,而且所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专供像宋国陆、王平安这样的老人居住。这样统一利用土地,集中建房,安排危房、无房居住的贫困户集中居住,是一次创新,改的是思路,暖的是人心。
庙宋村党支部书记宋团兵说:“庙宋村为贫困户集中危房改造的房屋已经完工,6位贫困老人已经入住,安置房内给老人们配置了床、被子、桌子、凳子,还有厨房。同时,我们统一管理、统一入住,让他们相互照顾,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王洛镇白塔寺郭村的13间安置房已有9户贫困家庭入住,一个并不算大的院落,让贫困群众在有房住的基础上拉近了心里的距离,让他们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彼此相伴。
统一盖房,集中居住。王洛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为贫困危房户集中建房,解决了他们的住房和生活困难,在贫困户危房改造过程中走出了“新”路子。
在王洛镇,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危房改造工作,具体实施起来涉及资金、土地、配套设施等问题,难度可想而知。为此,该镇将白塔寺郭、庙宋、春李等3个村作为危房集中重建试点村,因地制宜探索出贫困户危房集中改造、集中管理的新办法。安置房由该镇统一设计,村里集中选址,组织招标施工,建成后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维护,房屋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房屋建成后让危房贫困户免费居住。贫困户原来的居住地将用来复耕、复绿再利用,由贫困户种植蔬菜或经济林木等。
所有危房改造项目严格按照“八个统一”原则,即统一布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统一配置家具、统一配备厨房卫生间,保证了危房改造的规范有序建设。同时,他们在选址上做到靠近村室、靠近村卫生室、靠近村文化广场,为入住贫困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采取集中重建模式,一方面节约了建设资金,确保改造的住房经济、适用、安全、节能、卫生,对于老弱病残、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的贫困户来说,更便于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村庄的合理规划,土地节约利用。
“下一步,我们将会多方筹备,集中建设更多这样的安置房,真正让贫困户告别危房,过上幸福的生活。”王洛镇主任科员、白塔寺郭村工作区区委书记谢自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