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治庸计划”转变作风 提升效能加快经济发展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09-04-21 16:18 阅读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关闭】
2006年7月以来,在新的发展时期,襄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深入实施“治庸计划”,着力通过整治不愿作为、不会作为、胡乱作为的平庸行为,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起因:卧薪尝胆
2006年,“十一五”计划的开举之年,承上启下。7月,县委组织部研究出台《关于在全县干部队伍中开展“整治平庸提升效能”的实施意见》。次年7月,县委、县政府又强劲提出《关于深入实施“治庸计划”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力度。如此执著,有其深刻的原由。
2002年,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我县开始踏上“创业工程”的艰苦征途。到2005年,与2001年相比,全县财政收入由0.7亿元达到1.6亿元,全省县域经济实力排序由73位上升至36位,同时被评为经济发展速度全省10快县,全县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但是,我们依然清醒:“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全县的经济总量毕竟还是太小,特别要实现“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襄城”的新目标任重而道远,万万不能“小富即安”。这是实施“治庸计划”的根本原因。
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然赋予干部队伍建设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2006年6月,县委书记崔国欣同志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指出,在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县干部队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执行能力不强、工作态度不正、工作作风不实、诚信意识不够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严重损害干部队伍形象,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威信,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到2007年初,他又把当前干部队伍问题,高度概括为“满”、“懒”、“庸”、“疲”、“浮”、“私”六个字。这是实施“治庸计划”的现实原因。
实施“治庸计划”的直接原因,是2006年6月,全市外出学习考察“效能革命”,开展效能提升集中教育活动。这犹如警世之钟,也恰似及时之雨,更加促使县委、县政府深思远虑。于是,在同月全县效能提升集中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我们乘风而上,县委书记崔国欣同志郑重提出“实施‘治庸计划’,提高执行力”。
方式:标本兼治
我县实施“治庸计划”,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线,用制度去规范,严惩戒做警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抓关键,提高队伍素质
治庸要防庸,防庸先学习。我们以岗位需求为取向,以能力开发为重点,大规模培训干部。其中主要的,一是加强机关学习。明文规定机关干部学习“每周不少于4小时”,并努力克服不愿学、不爱学、不真学、不深学的思想,创新内容和方式,形成制度和风气,“没有任何借口”这句话被机关广为流传。县委书记崔国欣同志还写信向全县干部推荐《可以平凡不能平庸》一本书;二是开展学历教育。对全县机关干部明确提出学历要求,今年春季已有450人重返校园,晋升文凭,同时实施大学生村官进修培训计划,2007年,280名大学生村官步入大学殿堂;三是举办专家讲座。每月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大学教授或厂长(经理),为全县领导干部开办“学堂”,了解世界大势,熟知经济发展趋势,提升执政能力,并通过其它方式和途径,两年来共集中培训科级干部近6000人次。县委书记崔国欣同志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做报告,亲自为全县领导干部作十七大精神辅导报告;四是深入实践锻炼。近两年,先后调整交流科级干部233人,选派一些年轻领导干部到困难和艰苦的地方去,选派98名中层干部到农村或业务机关来,选派20名科级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驻点招商,班子成员每人每年撰写2篇调研报告。
(二)夯基础,健全管理制度
治庸要堵庸,堵庸靠制度。遵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治庸计划”的意见》,县委组织部等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相继健全完善和研究制定16个配套文件,主要涵盖了教育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制度、环境建设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效能监察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单位也以工作规章和岗位职责、绩效考评为中心,普遍检查、修订了原有的机关制度,并汇集成册,重要的制作上墙,其中特别明确了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5项效能制度,做到处处有章可循,事事有规可依。同时,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考评及通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如干部人事制度,两年来因工作需要和岗位安共提拔103人,其中任前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45人,选拔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315人,中层干部空缺时竞争上岗,使干部选拔作用工作公开、公正、公平,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监督权。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管理监督、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竞争激励、责任追究等项机制的全面形成和整体提升,努力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鼓励广大干部奋发作为。
(三)建保障,进行责任追究
治庸要查庸,查庸必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治庸计划”的意见》,明确了不会作为、不愿作为、胡乱作为3个类型16种平庸行为的整治重点,并规定了惩戒方式和程序。县委、县政府特别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进行季度考评、排名通报,末位者在全县大会或电视上予以“光”;对年度目标的考评,还要嘉奖成效突出的单位,调整不相适应的干部;对当前的中心工作加强督察,出现问题坚决追究,仅今年上半年,就因工作失职渎职组织处理3个单位责任人和9名相关人员。县直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也遵照有关规定,积极查处平庸行为。2007年,由于违反党纪政纪、涉及工作责任等问题,全县有313人受到党纪政纪、免去职务、调整岗位、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效能告诫等项处理,其中县委纪检委、县监察局党纪党纪处分68人,追究刑事责任4人。
结果:朝气蓬勃
县委、县政府“整治平庸,提升效能”,市委书记毛万春同志深情地予以赞赏和激励,《许昌日报》也以“大浪淘沙水更清”为题进行了特别报导。实施“治庸计划”两年多来,我县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干部素质得到增强。从学习培训到实践锻炼,从学历教育到专家讲座,从制度建设到惩戒警示,广大干部队伍不断充电,及时武装,能够“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特别在发展变化的新情况面前,不仅转变了思想和工作作风,增强了政治和业务能力,而且推进形成“以作为求发展、以发展求地位”的用人导向和“优胜劣汰、能上庸下”的用人机制,社会各界比较满意。在去年干部年度考核中,全县670名科级干部,群众民主测评的“优秀”票就占99.8%。
第二,机关面貌得到改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其有效地运行,促使学习型、团结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五型机关”的创建,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人人肩上有担子、脚下有动力、心中有方向。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为标志的衙门作风被鄙弃,代之而起的是以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以首问负责体现机关文明、以服务承诺取信于民、以限时办结促进效率、以责任追究严肃工作纪律。如信访工作,全县自立案件结案率,由2006年的89%提高到2007年的96%,进一步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机关的良好形象。
第三,工作效能得到提升。县委门口醒目地张贴着“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这已成为全县工作的座右铭。广大机关推进目标管理,科学定岗定责,及时跟踪问效,牢固树立“平庸就是无为,无功就是失职”的工作理念,争先进位。广大干部职工“今日事今日毕”,竭力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群众在我这里冷遇、不让歪风在我这里出现、不让形象在我这里受损,昂扬向上。2007年,全县目标是“跳起来摘桃子”,但考评83个县直单位,圆满完成的79个,其中超额完成的38个。
第四,服务环境得到优化。全县“治庸计划”出台16个配套文件,其中就有7个是直接关于经济环境的。尤其是每季度对89个县直职能部门,开展社会最优、最差“双评”活动,结果公布,限期整改;行政审批服务中心2007年取消消费项目49项,降低收费标准223项,并制定《襄城县行政审批监督管理规定》;警、企、地共建机制中,2007年查处刑事案件35起,调解纠纷33起,逮捕31人。与2005年相比,2007年全县投资项目302个,增长3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增长73.3%。
第五,经济发展得到推进。实施“治庸计划”,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促使全县经济持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相比2005年,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4.8亿元,2007年是123.6亿元,分别增长13.6%、48.2%;财政收入2006年完成2.1亿元,增长31.2%,2007年突破3亿元,增长87.5%;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乡(镇),由2005年的2个,达到2007年的9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