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 乡级
2025-07-16 2025-07-16 08:34

从古城原点出发 解码城关人文脉络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5-07-16 08:34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作为襄城的起源之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与人文底蕴,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解读。

一、城墙内外的文明密码

城关街道地处襄城县中心城区,面积7.35平方公里,是全县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流动人口集聚地,南望紫云山,西依北汝河,风景宜人,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而城关的历史起点,可以说是镌刻在一段残存的古城墙之上。

公元前636年,东周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因避叔带之变,迁居古襄城——“氾”。自此,王至城兴。据《襄城县志》记载,此“氾”所在地即为今城关街道河东社区。公元前559年,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襄王曾居于此,定名为襄城。此为襄城命名之始。后历经汉、魏、晋、唐、宋、明的不断扩建,襄城古城渐成规模,同时也成为了“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古驿道、中原腹地的商业之城。

如今,曾经的古城墙仅存残垣,而站在城垛遗址上,仍能想象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驿道盛况。

二、中原咽喉的千年脉动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变迁,曾经的商业古城——城关辖区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留下诸如古城墙、瓮城、文庙、奎壁、明清古街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古城墙与文庙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古街2024年被认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明清古街又称南北大街,位于襄城老城区,是襄城古城的中轴线。它南起南城门,北达北寨门,包含南大街、北大街和北关街,全长1800多米。历史上,南北大街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沧桑,在明清时期尤为繁华。目前,街道两侧仍有大量的清代商业建筑遗存,因此又被世人称为“明清古街”。

明清古街作为曾经的政治中心、商业高地和交通要道,见证了千百年来襄城古城历史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更是走出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教育家田培林、书法家张端甫等;同时,这条古街也留下了不少广为流传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如凤落桥、无梁殿等传说,烟帮同业公会刺杀牛森事件以及陈赓将军保护烟农利益、发展烟叶生产等历史事件。从而形成了古城历史文化、烟草文化、红石文化等众多的文化现象,聚集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襄城古城独有的文化元素,成为了襄城古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了让这些尘封的往事、鲜活的故事和独特的文化印记焕发新生,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我们将推出一系列关于明清古街的深度解读。带您在光影与文字间,解码这条古街的深层记忆,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