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简介】
丁营乡位于襄城县东南20公里襄、舞、叶三县交界处,东与麦岭镇、姜庄乡相连,南隔北汝河与舞阳县相望,西与山头店乡、叶县洪庄杨乡隔河为邻,北与茨沟乡接壤,辖彦张、榆孙、横梁渡、冯庄、苗府、耿庄、岗马、纸坊王、韩庄、小集、光门李、沟刘、崔庄、西杜、东杜、霍堰西、霍堰中、霍堰东、霍庄、张庄、郎庄、半坡店、楼李、白庙王、王穆庄、坡杨、丁营27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315人,其中回族人口1101人,占1.96%,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0.34万公顷,是一个农业大乡。漯宝--孟平铁路从乡中部横穿而过,是我县唯一的铁路贸易货栈。北汝河自横梁渡村西北入乡境,蜿蜒南行,在崔庄村与沙河交汇东行。境东南部有海拔140余米丘陵百灵岗。辖区内有2A级道教圣地五岳庙景区,东汉兴国寺文化遗址,元、明殷家大院、李家大院遗址、霍堰街山西会所等名胜古迹。2008年丁营乡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5年,沟刘村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被授予许昌市唯一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8年,丁营乡和沟刘村被许昌市旅游局分别授予“许昌市旅游示范乡镇”和“许昌市旅游示范村”。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村镇。
【发展规划】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乡镇工作“三结合”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三县三地一极一家园”工作目标,积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依托《丁营乡乡村振兴规划》,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积极谋划。借助“水运+铁路+公路”的交通优势和柏宁岗的旅游资源优势,按照南北工业、中部商贸旅游、东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将丁营乡打造成以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为中心、以工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业园为辅助的特色小镇,谱写新时代美丽宜居现代枢纽丁营新篇章。
【优势资源】
一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有五岳庙景区,东汉兴国寺文化遗址,元、明殷家大院、李家大院遗址、霍堰街山西会馆遗址。其中柏宁岗五岳庙是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道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文化游览区,远近闻名,无疫情时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二是交通运输便利。有我县唯一的火车站,正在建设的西陈航运枢纽为我市仅有的水运码头。S227省道南北从张庄入境到西杜,S324省道东西贯穿乡境,已做好规划放线工作。
【特色产业】
丁营乡盛产花生,花生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丁营乡依托沙河、北汝河沿岸村庄土壤结构和种植传统,选择村“两委”战斗力较强的霍堰中村为试验点,唱响花生种植“三部曲”:做强一产(规模种植),引出二产(农产品深加工、培养种植能手)、实现三产(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着力打造“花生小镇”。目前,丁营乡花生种植面积已超过3万亩,花生种植初具规模,成功注册“丁营沙汝花生”商标,“丁营花生”顺利通过河南省地理标志验收,花生加工园区已完成初步选址。此外,丁营小磨油、柏宁岗粉条、汝河红心鸭蛋等色产品也畅销全国。
【旅游名胜】
柏宁岗,又称百牛岗,俗称“百灵岗”。柏宁岗上的五岳庙初建于晋,规模于唐宋,到明代达到鼎盛时期,终成中州第一香火大庙,道教圣地。鼎盛时期的五岳庙以占尽五岳、供俸全神而著称。据传晋代药学家、著名道人葛洪曾多次考察百灵岗地气,利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把天下全神共安一观,在此建立了道家全神大庙——五岳庙。据《嘉靖汝州志》载:“百灵岗五岳庙规模大,建制早,神像之全乃中州之冠”。五岳庙敬奉所有天神、地神、海神、日月全神,被人们称之为“中州神仙皇京城”,是中原著名道观,也是中国唯一的全神庙。此外,该庙敬奉的不仅仅是道教神,还以“三教合一”为立庙宗旨,涵盖儒、释、道三教的圣、佛、神。五岳庙堪称葛洪神仙系统的百科全书,是道教深深扎根于华夏的演变史,是儒家历朝历代忠臣良将的大荟萃。至今“烧香不烧香,先到百灵岗”,“到了五岳庙,诸神都拜到”的说法广为流传。五岳庙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帝王将相频频光顾,才子雅士屡屡留墨,庙内王羲之、黄庭坚、郑板桥等名家遗墨石刻石碑,极为珍贵。
【经济运行】
面对疫情冲击和下行压力,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运行状况持续向好。2021年,全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3万元,同比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841万元,同比增长18.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891万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工业投资34200万元,占比52.2%。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1万元(含总部经济税收30.5万元),增速8.5%。
【项目建设】
襄城港区建设工程已进入冲刺收尾阶段,预计今年3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6月底前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北京国贸华夏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计划在全乡流转2万亩土地建设花生种业基地,已签订正式合同,投资200万元,流转土地2600亩。1.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完工,新打机井242眼完成低压灌溉工程4.368万米,喷灌工程13.549万米,排水工程2.3744万米,田间硬化道路1.5428万米,新建变压器房29座,配备变压器29台套,完工地埋线10.3334万米。
【疫情防控】
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全体机关干部下沉网格,抓实抓细卡点值守、返乡排查、核酸检测、隔离人员管控、政策宣传、环境消杀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全乡无疫情发生。2021年累计排查返乡人员1403人,实施集中隔离26人次,居家隔离147人次。指导乡卫生院组织开展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筑牢免疫屏障。截至年底,全乡18岁以上户籍人口41777人,一针接种完成40261人,占比96.4%。12-17岁户籍人口4904人,一针接种完成4879人,占比99.5%。3-11岁户籍人口7019人,一针接种完成6795人,占比96.8%。
【防汛救灾】
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领导带班和人员值班制度,构建乡村两级防汛指挥体系,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充实抢险救援装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在7·20特大暴雨来临前,组织分洪口附处霍堰东、中、西三个村庄群众300余人开展转移安置应急演练。7月21日,沙汝河丁营段西陈枢纽(西杜村南)河水上涨明显,急流冲刷造成约20米河堤塌方,应急抢险队于当晚10点开始采取织物防浪措施,在堤坝险要位置打入钢管加固,并将织物加固于急流冲刷处,历时两天三夜,西陈枢纽未发生大面积河堤塌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脱贫攻坚】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在医疗、教育、残疾等扶贫政策上做到应享尽享。截至2020年底,全乡1294户3773人已全部实现脱贫。2021年继续落实“四个不摘”,坚持周二“扶贫日”制度,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机制,全年新纳入监测户49户144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6户13人,边缘易致贫户8户26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5户105人。为因暴雨受灾的贫困群众新建房屋3处,修缮房屋63处。为562户脱贫户代缴合作医疗,为235名贫困家庭学生落实教育补贴,为436名适龄脱贫群众代缴社保金,办理慢性病卡47张,落实“雨露计划”34人。新增公益性岗位60人,为122户困难群众申请落实种养殖补贴,新增“精准企业贷”1笔,带动10户困难群众,新办理小额信贷“猪仔贷”162户。
【平安建设】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乡、村、村组三级安全网格。定期组织机关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开展九小场所和沿街门店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365处。开展房屋安全隐患集中整治工作,拆除彩钢瓦68户9325平方米。深入开展矛盾“大排查、大化解、大治理”活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前期、把群众稳控在当地。全乡信访案件结案率100%,无市级以上上访案件,有望连续三年荣获“四无乡镇”称号。组织邮储银行、农商银行等驻乡金融单位,开展防范非法集资、预防电信诈骗等宣传活动,提高全民防范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推进“三零”村创建活动,加快四治融合,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乡18个村达到创建标准。
【环保工作】
制定《丁营乡“三散”污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控煤”方面,划定禁燃区域,严查散煤流入,严惩违规用煤现象,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进行“煤改气”,大力推进“双替代”建设,现已完成15个整体推进村“双替代”工作。“控尘”方面,洒水车不间断在主干道进行洒水保湿,同时发挥各村保洁员力量,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最大限度降低扬尘污染。“控车”方面,乡政府与交通部门联动执法,严控超标排放车辆在镇域作业通行。“禁燃禁放”方面,充分利用广播大喇叭、微信群和宣传车,营造浓厚氛围,派出所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长效震慑。
【机构改革】
27个村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赋码登记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大力培育扶持家庭农场,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已申报市级家庭农场6家、县级家庭农场8家。2021年11月中旬,全乡完成机构改革,七办五中心机构和人员全部调整到位。27个村重新划分为8个管理区,8名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管理区书记。原有包村干部纳入各口线管理,班子成员合理调配分管口线人员包村,确保每村有一名包村同志。同时,各村对村两委干部进行重新分工,各口线建立微信工作群,方便日常工作。机构改革以来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其中,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得到加强,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人居环境整治及安全生产执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成效初显。
【产业转型】
1.8万亩高标准农田顺利完工,基本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目标,农业发展活力逐步显现。全乡花生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花生产业初具规模,成功注册“丁营沙汝花生”商标,“丁营花生”顺利通过河南省地理标志验收,花生加工园区已完成初步选址。立足国土空间规划,结合柏宁岗旅游资源和“花生小镇”建设目标,深度挖掘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旅文创发展,丁营特色小镇旅游业态初具雏形。
【人居环境】
围绕“四起来”的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日督查、日通报、周排名、半月观摩、月推进等工作机制,稳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立奖惩办法,将活动成效与各村年度考核和村级经费挂钩,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充分利用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集中攻坚行动”,迅速掀起党员干部带头、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潮。自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出动14000人次,车辆1200台次,清理垃圾240吨,整治行动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各村正紧抓春季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开展林果进村(增绿)行动,已累计栽植各类林木果树8000余株。
【社会事业】
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硬件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乡教管办被评为全县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敬老院建设投入资金62万元,分别入住特困、孤寡老人共48人。半坡店居村养老点投入资金120万元,入住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兜底对象共36人。2021年发放低保特困、残疾人双向补贴、事实无人抚养孤儿和重症临时救助金共计605.55万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投资16万元高标准打造乡文化站图书馆、培训教室、文化活动室等,完善电脑、空调、投影等硬件设施,顺利通过文化标准示范区验收。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对全乡文体队伍进行摸底、整合,组建戏区、小品、广场舞、盘古、舞狮等各类52支文体队伍,积极组织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21年,丁营乡荣获“许昌市卫生乡镇”称号,横粱渡村兴国寺被认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党建工作】
一是做好基层党委换届工作。成立基层党委换届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保证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优化党委班子结构,实现了新老班子平稳过渡的同时,也为开创丁营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制作宣传横幅240多条,宣传版面6幅,大型宣传版面2幅,利用微信群做好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定期组织集中学习,确保党史学习与其他中心工作同步推进。积极组织参加襄城县庆祝党建100周年大合唱活动,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体机关干部列清单、找问题,共梳理为民办实事清单280条,截止目前,已落实215条,在人民群众中取得积极反响。三是强化党员干部理论知识,持续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利用学习强国APP、远程教育平台、网络直播等平台,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观看党的政治理论、先进事迹等,灵活运用学习形式,及时在微信群推送相关学习内容,提升党员学习教育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