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襄城 > 乡镇概况

王洛镇

【信息来源:襄城县人民政府管理员【信息时间:2021-03-31 15:53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王洛原名“氾源”,据传因周襄王在此避难时王妃产下一王子而得名“王落子店”,后演绎为王洛位于襄城县西北部,北与禹州小吕乡相邻,西与平顶山市郏县相连,南接十里铺,东连汾陈乡。镇政府驻王洛西村,距县城13公里,距禹州市21公里,距许昌市31公里。全镇辖34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213个村民组,6.9万口人,地域面积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国道G234路、颍冢路交汇通过,平禹铁路贯通南北,宋朱路、双郭路等村村通公路纵横交错许昌市203、襄城101、102公交车构筑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特色食品“王洛猪蹄”具有美容养颜奇效,享誉河南内外。

【组织机构】

内设机构:党政办公室、党建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乡村振兴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扶贫开发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生态环境办公室)、党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卫生健康养老服务中心)、综合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镇建设发展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坚持统筹经济发展合力,持续确保财税稳定增收。2020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1亿元,同比增长6.5%;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8.7%;全镇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0930万元,增速 18.6%;规模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7%;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254万元,同比增长6.58%。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3个,分别是许昌成龙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总投资2000万,现已全部投产;许昌智能电力电器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目前运转正常,平稳发展;许昌市英杰三创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目前该企业正在建设中。同时,我们不断做大做强烟叶特色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步伐,2020年,引导农户推广纯作烟田面积13000亩,利税达974.9万元,2021年谋划纯作烟田面积15000亩,争取利税1100万元,真正打造王洛烟叶种植强镇。

【重大项目】

(一)红薯现代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位于谢庄村,占地面积1000亩,围绕红薯交易、冷藏储存、粉子加工、休闲食品加工、科研观光等五个方面,对红薯生产实施统筹规划,通过做好“填空题”的方式,力争2年成形、3年成园,逐步建设和完善红薯现代产业园。一是批发交易区。按照促进双向流通,缓解农民卖难,方便农村消费,以红薯产品批发交易为重点,集中红薯生产后的销售途径,改变以往周边农户在红薯量产季节到G234国道沿路散售红薯的不安全因素、价格不一等问题,且谋划的产业园区距离县城只有十多分钟路程,集中交易后,结合周边地区、乡镇对岗地红薯的需求,也将起到一定经济效益;二是冷藏储存区。红薯收获后,为长期和短期储藏,将岗地红薯上市时间全年化,其销售价格也将根据季节进行增长,同时通过储藏保鲜,避开集中应市,可以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并极大地调动农户发展生产、储藏增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粉子”加工区。在红薯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淀粉生产和粉条加工,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一条龙”发展模式。与在外成功人士洽谈,以粉子加工为切入点,拟投入3000万元,建设“粉子”加工基地;四是休闲食品加工区。按照精细化包装的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加工红薯干、红薯条等果脯制品和红薯饮料固体饮料生产等休闲食品,固定对周边种植红薯农户进行收购,在稳定农户购销渠道的同时,形成具有王洛特色的农产休闲食品品牌;五是科研观光区。建设以育苗、研发、试验田为一体的科研观光区,以科技创新、打造精品、示范带动为举措,不断发展和提升红薯种植品质,增加种植产量。

(二)氾源文旅民俗村项目。项目位于国道234(襄禹路西,王洛西村、镇政府路以南,氾社区路以北总用地面积约3.7333 公顷项目绿化面积小于10%釆用“总体布局,详细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报建,分2期建设,边建设边运营的模式进行其中,一期项目建设内容为:王洛猪蹄文化美食街,改善性住宅及襄城县王洛猪蹄等本地肉类干货副食冻品水果 等业态交易区一期配套区主要包括精品住宅、银行特色美食街等二期项目建设内容为:大型商业超市,集精品住宅、猪蹄产品展览展销中心农产品电商交易区等。该项目所占用土地以收储和变更土地性质的方式,参照2020年8月12日《园区企业土地征用协调会议备忘录》,对项目占用土地进行收储,资金来源由王洛镇人民政府平台公司(王洛镇凤鸣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借款的方式筹措,并以招拍挂的方式进行。目前该项目占地已向县土地收储中心申请土地收储,待收储后进行公开招拍挂,投资企业将土地出让金上交财政专户,县财政局按照预算批复将项目征地费用拨付至县土地收储中心,县土地收储中心在收到县财政征地资金后,按照原途径将土地预付款退还至王洛镇平台公司,由王洛镇平台公司退还至企业。

(三)东方名郡康养花园项目。东方名郡康养花园,位于王洛镇政府西侧,现东方皓天磨料厂的旧址,总占地面积约50亩,其中一期规划约30亩,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39987.03平方米。开发性质为商业住宅。该项目是集老年康养、配套医疗、护理中心、综合老年活动室等多种功能与配套服务(食堂、洗衣房等)为一体,以老年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为目的的综合性养老公寓项目,将“居家环境”与“社会化的保障体系”、“产业化的服务体系”等结合在一起,使养老服务形成完整的保障与护理体系,在形成规模化的同时,实现老年经济的产业化与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目前已完成土地收储等相关工作,正在进行新增商品房住宅用地的审批工作,待省政府批复后进行招拍挂。预计仅土地出让一项可实现税收1000万元左右。后期还可以实现建筑税、房产税等税收收入

赤松茸大棚种植项目。该项目位于王洛镇张庄村,是集珍稀菌类研发、种植、深加工于一体额高科技示范基地,占地80亩,年可带动周边闲置劳动力三千余人次。赤松茸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其朵大,色泽艳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点。同时,该项目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经过多次试验,可成功的将农田废弃秸秆高效利用于赤松茸种植上,年均可消化秸秆3000吨左右。

【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五个一批”的基础上,聚焦“精准”和“攻坚”,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镇党委每月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发现的困难及时解决。党委书记按照遍访贫困户的目标,坚持每周扶贫日走访贫困户,及时了解贫困户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今年来,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16次,做到镇、村干部工作会上月月讲。及时调整帮扶力量。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实现扶贫帮困不留死角、“全覆盖”。一年来,新增县级公益性岗位26人,设置村级公益性保洁员61人,实现全镇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结合镇域种植烟叶、辣椒和农户养殖的习惯,积极动员鼓励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创收,共为131户设计养殖、种植贫困户发放补贴62万多元;抓实金融小额信贷,带动贫困户增收,对有发展生产意愿、缺少资金的贫困户积极帮助申请小额信贷,全年共办理90户贷款42.5万元。通过猪仔代养,增加贫困户收入。对没有发展项目、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通过申请小额贷款后,与襄城县恒杰养殖公司签订代养协议,除去养殖成本所得利润与贫困户平分,带动87户贫困户,增收7万余元。利用企贷企用,企业每户年分红2500元,全镇111户贫困户增收27.75万元;认真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45人,发放各项资助、补助金423425实施特殊群体兜底保障,用足用好用活综合性保障政策,新落实低保19人,特困供养5人,孤儿或事实孤儿政12人,残疾补贴422人;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要求,全年特殊助养(精神病院)15人、医养结合3人,养老院(含集中联建、联养点)9人,共计27人;对生活能够自理、家庭居住环境较好的38人进行居家养老兜底。目前,全镇627户1594人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民生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办园条件,全年规范提升民办幼儿园6所,并为王洛一中、柿园张小学、谢庄小学、殷庄小学、西村小学等5所学校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为王洛教育平衡发展提供较强保障;进一步提高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养老、敬老、爱老体制机制,通过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的不断完善,我镇敬老院获得“五星”荣誉;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全面提高低保、五保管理水平,全年新增农村低保对象67户152人、特困供养24户24人;不断完善村级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建设,截止目前全镇文化大舞台已全部建成,镇村文化阵地设施基本完善,文化队伍从2019年的388人扩充到现在的672人,编织了较为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为营造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夯实基础。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强化网格化管理,按照“一长三员”要求,严格责任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持续强化宣传引导的基础上,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全镇共落实电代煤231家;开展散乱污排查及燃煤散烧专项整治,取缔散煤使用点165家,散乱污企业7家;建立督查长效机制,建立镇、村两级焚烧巡查小组,开展巡查活动,对焚烧秸秆、垃圾行为进行监督制止,确保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着眼于长效常治,以推动“三治融合”与平安建设相结合,修订《村规民约》,成立“四会”组织,“四会”成员达到266人将治安巡逻形成常态机制,依托全镇34支巡逻队伍,在镇域内进行24小时不定时巡逻,维护百姓安宁,使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实行网格化管理,随时收集民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及时做好网格内的稳定工作创建“六无”村工作有序推进;依托“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专项活动,共走访群众5776户13364人;征集意见建议6条,立行立改5条,正在整改1条;依法打击犯罪行为22人次,其中治安拘留7人次、刑事拘留15人次;对涉嫌无理取闹、邻里纠纷、生活纠纷等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共计1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