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广信息 > 文保名录

河南襄城:沧桑往事说不尽 历尽风雨古城墙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0-09-04 07:54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襄城城墙是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伫立于北汝河畔,从春秋时代走来,经历过战火烽烟,又抵御过滔滔洪水,保护襄城2500多年。如今,它褪去了金戈铁马的光环,与北汝河一起化身为襄城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传承着古老的文明。


因周王得名,因楚人诞生

     2656年前的一天,东周王室贵族太叔带率领戎狄军队,攻破东周都城洛邑,周襄王仓皇出逃至郑国。太叔带又名王子带,故这件事史称“子带之乱”。周襄王虽贵为天子,却也不得不寄人篱下,被郑国人安置在一个名叫氾的地方。这一年是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直到公元前635年,周襄王才回到了洛邑。

    周襄王离开后,氾地却陷入了动荡。雄踞南方的楚国开始了争霸步伐。地处中原腹心的氾地,成了楚国与中原诸侯争霸的战场。公元前584年,楚将子重攻郑,陈兵于氾;公元前557年,晋国攻楚,大败楚军于湛陂;公元前555年,楚将子庚治兵于汾(即今襄城县汾陈乡);公元前547年,楚破郑,涉氾水(今襄城县城东北七里河)而归……

     到了公元前540年,已经把氾地收入囊中的楚国又搞了个“大动作”——在氾地西北部修筑了一座城邑。周襄王曾在氾地居住,故此城被命名为襄城。自此,襄城之名沿用至今,襄城城墙也由此诞生。

万历二十五年,土墙变砖墙

    “襄城城墙历经2500多年风雨,曾被多次翻修!”616日上午,襄城县北汝河边的古城公园内,襄城县文广旅局文物管理股工作人员谢金成抚摸着古老的城砖介绍,襄城城墙在春秋时期刚刚筑成时为夯土筑成,汉代曾大规模增修,隋唐时扩建,但仍为土筑城墙。


         襄城城墙

     明代是襄城城墙“脱胎换骨”的时期。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时任襄城县主簿的樊叙重修了城墙。此时,襄城县城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二丈”,为四方城。城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因学宫在县城墙西南,特建奎门,较小,通汝河水道,以纳秀气,共五门。东、西、南、北城门各覆一屋,城门上分别写有匾额:东门为“风传东鲁”;南门为“汝水通津、襟带山河”;西门“眺嵩,西扼陕川”;北门为“瞻望京阙,北通燕赵”。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襄城知县李光先又修城墙。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襄城知县诸允修实施了襄城城墙在明代的第三次重修。到了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毁城。清代分别于1651年和1682年重修。

     现存的襄城城墙长2297米、高6米,基部厚9米,上部厚6米,多为明代重修,城墙外部根基用长条形红石垒砌。整个城墙用黄土夯制而成,城墙里面部分地段用青砖覆面,但大部分是用黄土夯成。

     襄城县西大街的西端,正对襄城古城的西门。这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门,6米高的城墙外立面,砌着斑驳的墙砖;城门上的城楼早已不在,青草从砖缝中伸出“脑袋”迎风摇曳;城门早已被封死,空留黑洞洞的城门洞。

顺着城门北侧的台阶拾级而上,便可登上城墙顶端。在这里,既可眺望远方,又能俯瞰瓮城。

    “襄城城墙还具有防洪作用,汛期曾作为堤坝使用!”谢金成介绍,20世纪60年代,为了抵御洪水,相关部门就把西城门封堵了起来,直至今天。

     改革开放后,襄城县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古城墙的保护力度。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襄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和襄城县烟叶复烤西烤厂自筹资金对部分地段进行了保护维修。1998年,襄城城墙被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襄城城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2006年,襄城县成立文物保护小组,负责保护管理。20135月,襄城城墙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襄城城墙濒临北汝河,相关部门近年来又在西城门外修建了古城公园。古城公园是襄城县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部分,溪流淙淙、绿树成荫,更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与襄城城墙相得益彰。

     如今,襄城城墙已成为人们传承文化、旅游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