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广信息 > 文化遗产 > 文博文物

襄城乾明寺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3-04-17 15:36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襄城乾明寺

襄城乾明寺,俗称背影寺,位于襄城县南的首山之阴,众所周知,天下寺院都是坐北朝南,乾明寺却坐南而向北,且该寺建于首山之阴,八卦方位的乾方,所以叫“乾明寺”,俗称背影寺,“明”是“佛光高照”的意思。

据旧县志记载: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五代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高僧省念禅师又在首山北麓开山重建。元初曾遭兵焚,多数建筑被毁。到了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公元1479年),主僧深别源,靠化缘募捐锲而不舍地集了14年,才将乾明寺重建成功。自北向南先后建成了照壁、山门、四大天王殿、地藏王殿、中佛殿、弥勒佛殿等,后院建筑有三佛殿、左右禅堂、斋堂、方丈院、知客房等,千年公孙树至今犹存。寺西侧有元、明、清时所建砖塔三百七十余座,错落有致,相映生辉,可与少林寺相媲美,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乾明寺由于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在佛教界的较大影响,196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明寺古建群造型古朴,在做法上多因袭古制,有很强的地方特点,是研究中原地方建筑的重要资料。其中照壁,为一字形砖砌照壁,是我省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建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照壁全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砖浮雕,正面是“黄帝首山采铜图”,上下配有对联,上联是锦屏华丽口(怕)沾天泽无疆,下联是:古刹崔巍大壮地灵攸峨(岭)。画中人物,造型古拙、栩栩如生,使人望之生情。据史记记载:“天下名山有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照壁砖雕精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做工精致,保存完整,在内容和形式上最具独特性,对研究明代建筑装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过山门原有钟、鼓二楼,其中钟楼上有一口数百斤重的大铁钟,围可4抱,拂晓钟鸣,声闻数里。“乾明晓钟”为襄城八景之一,明户部尚书李敏有诗赞云:南山佳气蔼氤氲,萧寺疏钟隔岸闻。一击唤回沧海日,数声敲破碧云天,音传小殿星初落,响彻春潮曙未分。正是幽人残梦觉,满窗梅月乱纷纷。

天王殿,是乾明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东西长14.74米,南北宽深12.46米,高12米,单檐歇山式建筑,其内部梁架和内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筑的做法,造型古朴,特点突出,青灰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置28攒斗拱,有明显的内槽斗拱,大斗拱用圆形瓜楞斗。第一跳头上仅用一个瓜栱,每一跳上置异型厢栱,每一跳的间距并不相同。该殿三梁起架,有14根木柱支撑上部所有建筑,其中金柱四根,柱础为青石履盆莲花状,前金柱的叉柱造的做法也是早期建筑常用的手法,前两根金柱中间加入两攒五踩斗栱,既增加了木结构的弹性又美化了整个大殿,为全省仅有。前墙明间为棂子门,次间各开格子窗,后墙明间开园券拱门,可穿殿而过,殿内梁枋上均有彩绘。

乾明寺建筑的选址也很独特,其朝向为坐南朝北,为寺院之中罕见。据史志记载,乾明寺寺院内布局、寺前照壁、汝河岸边原来的两乐厅及寺后首山上文笔峰塔与城内文庙原有的泮池、墨香厅相互对应,取以高垄为砚,汝水为池,山塔为笔,纳山川之灵秀,以兴文风而出俊才之意。这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选址、风水理念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历代的文人墨客游览乾明寺的题咏甚多,如明代嘉靖年间,时任许州知州的邵宝(二泉居士)题诗曰:峰有烟雾涧有泉,此中佳境是天然。山倾西北翻称首,寺背东南却号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为郡几参禅。题诗不尽登临兴,分付淄流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