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县长面对面 | 省人大代表、襄城县县长范耀江:“我们已在两条新赛道上开跑了”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3-01-16 09:31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在我看来,县域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时代县域经济还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接点,新时代县域经济务必突出自身特色……”1月13日,在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的采访时,省人大代表、许昌市襄城县人民政府县长范耀江,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县域经济,同时,该县已经找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材料、新能源两条赛道。


(省人大代表、许昌市襄城县人民政府县长范耀江)

■2022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14个乡镇、2个街道、448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万亩,总人口90万。

2022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亿元,实现小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5亿元,增长10.3%。

范耀江说:“面对疫情等多重风险挑战,经济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全县广大干群的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奋斗拼搏。”

■支柱产业实现“两次蝶变”

襄城县,2022年落实烟叶种植面积12万亩,实现烟叶税收9034万元,保持了全省烟叶生产、税收第一大县位置。单靠“挖煤”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的产业经历两次升级,实现了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换道领跑。”范耀江说,近年来襄城县形成了“原煤入洗—矸石制砖—中煤发电—精煤炼焦—煤气综合利用—化产回收”的绿色循环产业链,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75%。“十三五”时期能耗累计降低20%以上,煤化工产业头部企业首山化工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国内循环经济的样板企业。

同时,依托煤化工的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延链补链,拉长产业链条,衍生出硅材料、碳材料、光伏新能源三条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黄金”产业链。主导产品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针状焦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6次刷新世界纪录,达到23.7%的全球量产顶尖水平。

谋划布局实验室和中试基地项目,先后在高纯硅烷、区熔级多晶硅等6个领域建成国内首台(套)装置,在二氧化硅气凝胶、原子催化剂等5个领域研发出国内首批次新材料。2022年,硅烷科技正式在北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北交所“氢硅材料第一股”,硅碳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被纳入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可以说经历“两次蝶变”,推动煤炭由燃料向材料转化,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最终实现产业的“涅槃重生”。


(襄城县硅碳材料产业园)

■新赛道上4个方面发力“跑”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让代表们产生共鸣的“蓝皮工具书”中,2018年至2020年河南102个县(市)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显示,襄城县的总体水平排名第27位,高于平均值。

102个县(市)中处于第27位,可以说名次位居中上游,但成绩已成为过去,襄城县未来怎样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范耀江说,襄城县已经锚定“全国百强县”目标,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在县域范围内构建连贯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带动,促进居民增收,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我们已在两条新赛道上开跑了”。

他进一步解释说,襄城县将从4个方面发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从产业转型上发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新材料、新能源两条赛道上,重点发展等静压石墨、石墨烯、碳/碳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拓展高端碳基新材料的发展领域,积极扩大高纯硅烷、区熔级多晶硅等项目,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硅碳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等项目,形成完整的储能电池产业链;利用丰富的煤层气和焦炉煤气资源,不断延伸高纯氢气产业链,打造豫西南新能源(氢能源)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尽快实现千亿级规模。


(金萌新能源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

二是从项目建设上发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依托平煤隆基、安彩新能、金萌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快襄城县硅材料产业园、襄城县碳材料一体化等两个百亿级产业项目建设,在碳基、硅基新材料方面继续发力,打造豫西南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集群。

三是在营商环境上发力,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带动全县经济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区域影响力稳步提升。

四是在乡村振兴上发力,探索具有襄城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范耀江重点关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基础设施建设,期望从省级层面提出更加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